瑞士央行15日取消維持三年的1.2瑞郎對1歐元的底線、負利率擴大至-0.75%,突如其來的舉動讓全球匯市秩序大亂,不但歐元再次重挫至1.1543美元兌1歐元,瑞郎強升近3成,讓瑞士出口大宗的鐘錶業者哀嚎不已,甚至各國外匯交易商因避險不及,已有倫敦的英國外匯交易商Alpari Group、紐西蘭期貨商Global Brokers宣布倒閉,美國大型外匯經紀公司FXCM出現鉅額損失,重創瑞士央行威信。
本週四瑞士向全球發出令人措手不及「瑞郎海嘯」,讓週五的國際匯市陷入一陣恐慌,瑞士央行在無預警情況下取消維持已3年的1.2瑞郎對1歐元的底線,藉以降低捍衛瑞郎的成本,同時宣布降息兩碼,讓負利率擴大至-0.75%,藉以刺激國內經濟,但這看似不怎麼樣的舉動卻讓全球金融市場秩序大亂,就連國際貨幣基金(IMF)總經理拉加德都抱怨:「也不先通知我。」
瑞士央行棄守有理,行動卻莽撞 挨批「史上最爛」
這場被金融市場指為「大屠殺」的行動,被解讀為瑞士央行對歐洲QE政策的先發制人,認為歐洲QE規模可能大於預期,屆時恐讓過多熱錢湧入瑞士,瑞士央行就得付更多成本捍衛瑞郎維持在1.2兌1歐元的底線,考量沈重的負擔,瑞士央行才決定棄守底線,同時自己先擴大負利率,營造寬鬆環境,對抗國內通貨緊縮的危機。
儘管看似相當正當的理由,卻因為瑞士央行(SNB)上個月還信誓旦旦表明瑞郎兌歐元匯率上限,是國家貨幣政策基石,15日突然的舉動,讓各界質疑其威信。獨立分析師Dennis Gartman接受外媒訪問時抨擊,這行動「真的是個不明智的決定」,導致全球許多人蒙受重大虧損。他指出,瑞士央行毫全無預警就這麼做,而他們已經花費了大量的瑞郎,規模甚至足以憑空再創一個央行。甚至有分析師抨擊這場行動根本是「最糟糕的行動」
而各國為此付出的代價,包括美元再升至1.1543美元兌1歐元,盤中觸及1.1460,創2003年11月以來高點。瑞郎本身則升值高達近3成,盤中曾達0.8517瑞郎兌1歐元的最高水準,亞洲國家中,日圓兌美元升值0.99%、星幣升0.56%、韓元升0.56%、新台幣升0.45%。
瑞郎避險地位動搖 交易商倒閉、資金逃債市
由於過去瑞郎表現穩定,一直是國際間重要的避險貨幣,因此金融市場透過瑞郎進行避險交易部位佔相當比重,瑞郎突然棄守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來說,無疑是一顆深水炸彈,讓各大外匯交易商避險不及,嚴重缺乏流動資金,昨日紛傳出外匯交易商暫停瑞郎報價甚至倒閉,包括倫敦的英國外匯交易商Alpari Group宣布停業,還因而波及所贊助的英國足球隊,「西漢姆聯隊」。紐西蘭期貨商Global Brokersu也因為瑞郎飆升導致虧損,已達不到主管機關訂定的100萬紐元(78.25萬美元)最低資本要求,宣布結束營業。美國大型外匯經紀公司FXCM則是出現鉅額損失,FXCM甚至因此造成資本適足率不足,正在努力尋找替代方案,藉以提高資本適足率,同時也會與主管機關討論相關事宜。
而在債市方面,也因為避險資金湧入,造成債殖利率走跌,指標的10年期公債,德國跌至0.45%、英國跌至1.49%、瑞士更降到負0.031%,破天荒轉為負值,同時也出現棄歐債轉美債效應,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大跌14個基本點至1.71%,盤中低點1.70%還創2013年5月以來新低。
貨幣急升恐大大傷害瑞士經濟
瑞士的重要出口產業,也因為瑞郎狂升使得成本大增,全都叫苦連天,包括Swatch集團、Swatch集團旗下的Omega、勞力士(Rolex)、歷峰旗下的卡地亞等,佔瑞士出口超過1/10,賺取外匯的旅遊業、巧克力產業等,全都因瑞郎升值太快而出現漲價壓力,恐衝擊瑞士經濟表現。
瑞士央行這項行動不但招致國際間質疑,就連國內也砲聲隆隆,法新社日內瓦16日報導,瑞士商業聯合會(Swiss Business Federation)聲明指出,「從經濟觀點來看,此刻這項舉動令人費解」。該會並警告,攸關瑞士經濟命脈的出口與觀光業將受到傷害。 瑞士報紙「時報」(Le Temps)在社論中指控,瑞士央行「犯了幼稚病」,「日內瓦論壇報」(Tribune de Geneve)則指瑞士央行「正在拖垮瑞士經濟」。
瑞郎兌歐元匯率下限是在2011年9月推出,目的在抗擊通縮和紓緩瑞士出口商壓力,此後成為瑞士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支柱,近3年來瑞郎因歐元區疲弱的經濟而走強,在這次瞬間棄守行動雖然先抵擋了歐洲央行可能的大規模QE政策,但能否抵擋的了未來接連的寬鬆行動仍待觀察,不過也付出重創瑞士的國際避險地位與瑞士央行威信的代價。
紐約金融穩定中心(Center for Financial Stability)總裁Larry Goodman在接受《華爾街日報》訪問時指稱,瑞士央行的決定反映了全球各央行之間缺乏協調,央行之間需要協調,這也反映出美聯儲政策如何影響到歐洲央行政策,進而再影響到瑞士央行。不過瑞士央行總裁喬丹則認為,市場對瑞士放棄瑞郎兌美元底線的反應過度,並重申這不是恐慌性反應,而是深思熟慮作出的決定。